发布时间:2025-06-13 信息来源:市政协民宗委
近年来,乐山市政协聚焦小凉山彝区“四个不摘”要求,围绕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开展民主监督并取得实效,发挥协商监督作用,为小凉山彝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年初,市政协围绕“健全完善小凉山彝区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课题成立调研组,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乐山市委会主委周丹妮率少数民族、教育卫生、农业等界别委员,分赴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小凉山彝区,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政策落实情况,重点聚焦产业就业扶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巩固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管理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协商式监督,靶向发力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我上个月来茶园参加市政协委员现场讲课,就被招为季节性用工,在马边福来高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加工厂务工,现在一个月6500元工资,既学到了技术,又有了稳定收入,两个孩子学费解决了,感谢市、县政协帮我解决大问题”。2024年退出监测户杨德志见到市政协调研组时高兴地说到。
“要实现稳定脱贫,基础是稳定就业。”参与调研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协主席秦贵富说,“自2021年以来,马边政协以‘委员联心、企业联手’为抓手,整合政协界别优势,创建‘助农联盟’,精准对接脱贫户开展茶叶、青梅、竹笋等产业加工培训,通过8家优秀委员企业组建帮扶车间12个,就地解决务工5000人以上,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政协民主监督要发挥作用,就必须立足于解决真问题和真解决问题。在调研启动筹备会上,周丹妮强调:“调研组到每个县要蹲点3天以上,至少走2个乡镇、2到3个村,入户查访不少于30户。”为调研设定“硬指标”,要求市县政协委员深入走进农户家中,掌握实际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发挥委员前哨作用,“人员熟、底子清、交流畅”是一线委员的优势。县政协委员、马边梅子坝村第一书记陈潇在调研时发现,该乡青梅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带动群众增收,但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且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她向县政协提议:“要从根本上解决附近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关键还是在青梅上想办法、下功夫、做工作。”针对品种不优、管理粗放、产量不高等制约马边青梅产业发展的问题,马边政协积极推动建设青梅示范基地,开展有关技术培训,并促成马边星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四川德顺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姻合作,联合研发青梅浓缩汁、青梅冻干和青梅烘制品等产品,进一步推动青梅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
开展联合协商监督,是提升监督效能的新路径。金口河区政协在依托提案、视察、社情民意信息等渠道开展民主监督的同时,与区纪委探索政协民主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实现两项监督共同发力。针对委员提案反映部分脱贫村基础设施后续管护不到位的问题,区政协及时将线索移交纪委;区纪委迅速介入调查,发现存在干部不作为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同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区政协,形成监督闭环。在对乡村振兴产业帮扶项目调研中,区纪委负责查处项目实施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区政协组织委员从产业规划、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专业意见,协同推动产业项目实施,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开门协商、开门监督,发挥好政协民主监督的特色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峨边彝族自治县政协开展“火塘协商监督”42次,委员们聚焦如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产业稳定是基础,政策稳定是保障。”县政协主席潘福金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共鸣。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他提出,应从培植一批引领脱贫的经营主体、织牢一张保障脱贫的兜底网络、打造一个支撑脱贫的利益链条、拓展一条持续脱贫的长远路径等方面发力,促进稳定可持续脱贫。在潘福金的带动下,委员们直奔主题。“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紧盯过渡期政策落实、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情况开展小微协商监督,共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衔接,精准落实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政策,增强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劳动伤害帮扶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救助范围。”……
会场外,调研形成的各类履职成果被各级党委政府有效吸收采纳。22021年换届以来,乐山市政协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累计开展专题调研16次,形成协商建议案12件、调研考察报告8件、民主监督报告6件。委员们围绕构建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乡村振兴等积极建言献策,提交相关提案、社情民意信息163件,助推市级相关部门及时出台《关于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的实施细则》《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二十条措施》《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水平“百日攻坚”行动方案》以及小凉山彝区振兴23条措施、持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8条措施,助力调整完善财政、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方面政策。2024年小凉山彝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889户7363人,稳定消除风险1141户4551人,风险消除率6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村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马边彝族自治县在2023年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排序评价中位列第一。
“将协商贯穿监督全过程,推动政协委员、政府部门、界别群众协同监督,实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使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在助力小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好作用。”市政协主席黄平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