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2 信息来源: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协
“3、2、1—— 开吃!”5月14日,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镇光辉村第四届枇杷文化旅游季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拉开帷幕。田间金黄的枇杷压弯枝头,文艺演出与“果王争霸赛” 同步上演,游客村民欢聚一堂,共品鲜甜枇杷。这场以“金果”为媒热闹非凡的活动背后,是政协委员深耕产业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协商下沉:从“田间会”到“建品牌”的政协智慧
“感谢县政协到我们村为枇杷产业发展把脉问诊。”近日,县政协在建设镇光辉村果园召开的“田间协商会”,得到果农的交口称赞。
近年来,建设镇因地制宜,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理念,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150户连片种植“大五星”枇杷500余亩。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光辉村的枇杷品质不高、品牌辨识度低、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枇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今年年初,县政协组织农技专家、电商运营骨干以及政协工作联络站入站委员等组成“枇杷产业协商专班”,就如何提升枇杷产业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开展深入调研,在广泛听取果农意见后,决定将“共商枇杷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列为今年的“有事来协商”议题之一。
“应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解决好枇杷产业‘小、散、弱’的问题。”“果子好才能卖好价钱,应加强田间地头管理,在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方面实现抱团发展,弥补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的短板。”“应从枇杷种植、管理、销售等全链条各环节做文章,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实现效益最大化。”协商会上,县政协委员们和部门相关负责人纷纷为枇杷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经过广泛协商,镇村两级达成共识:加强党建引领,深化“党支部+集体+农户”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枇杷产业共同体,将枇杷纳入“官木舟”区域公共品牌,统一采用印有地域标识的标准化包装,并通过“集体+农户”模式拓展电商、商超渠道,让“土果子”卖出“品牌价”。
委员示范:从“种植户”到“带头人”的履职担当
“当政协委员,就要带好头!” 说这话的,是建设镇光辉村5组的果农李武友,他正穿梭在果树间采摘金黄果实。“今年枇杷价格很好,大约5—8元/斤,而且我们使用羊粪等代替化肥,果子口感更加甜蜜细腻。”作为县政协委员,他带领自己成立的马边武友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入“助农联盟”,积极发挥骨干企业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据悉,李武友因幼时落下残疾,后又因为妻子治病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但他凭着自己不放弃的精神,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注册成立马边武友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种植黄金梨、丰水梨、新高梨、蜂糖李、枇杷等水果并发起成立了马边武友优质果苗协会。依托县政协委员平台,他将果园积极打造成“委员示范基地”,开设“田间课堂”传授种植和防病虫害技术,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户种植了1250亩优质水果,年产值达3200万元。目前协会拥有正式会员近1000人,会员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种植的水果远销省内外。他先后获得了“四川省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四川好人”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当地致富带头人的典型。
“目前,光辉村的500亩枇杷园正进入盛果期,预计年产枇杷60万斤,产值约300万元。仅靠卖枇杷,村集体经济今年就能增收6万元。”县政协委员、建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吉拿妈麻告诉我们。
长效机制:从“金点子”到“金果子”的全链布局
“只卖果子太可惜,要让游客留下来休闲游玩!”在县政协委员、建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膳初的桌子上,摆着一份《马边县“十里枇杷湾”实施规划》,“镇上正在实施投资近500万元的光辉村林果产业园区项目,旨在打造‘十里枇杷湾’,规划整合休闲采摘、亲子游玩、田园餐饮等业态,让一颗枇杷串联出集‘采摘—游玩—消费’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业态。”
建设镇政协工作联络站积极探索“政协委员+产业链”模式,依托项目实施,从种植技术到品牌营销,从基础设施到文旅服务,构建政协委员 “全链条协商护航”的生动格局,让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都有政协声音、每个节点都有委员服务,力争以文化旅游季为窗口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一颗‘金果’成为带动乡村旅游、餐饮等产业的“振兴引擎”。
“政协不是旁观者,而是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县政协主席秦贵富表示,下步将深化“委员在产业链上履职”机制,让政协智慧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实效。当金黄的枇杷再次压弯枝头,折射出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基层政协深耕“协商沃土”结出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