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首页 《四川政协报》刊登委员讲故事|王敏:悟茶香意境 助文化传承

《四川政协报》刊登委员讲故事|王敏:悟茶香意境 助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24                    信息来源:四川政协报

“手工茶,做的是产品,琢的是作品,磨的是心境,炼的是人品,是文化自信的技艺彰显,是人生哲学的生动实践。”这是我在位于乐山峨眉山市嘉峨茶谷的王敏委员工作室,常与界别群众分享讨论的一句话。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手工茶制作人对生活、工作真切体悟的总结与凝练。

 

 

王敏(右)向界别群众介绍茶文化,讨论茶与人生。 见习记者 马锐

 

我的家乡在峨眉山市双福镇合江村,那里是峨眉山岩茶核心产区,有上万株百年以上的老川茶树,也有上百年的手工制茶传统。深厚的峨眉山茶文化常年熏陶着我、哺育着我,更引领我走上了一条传承弘扬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的人生道路。

手工制茶,是匠人的坚持,也是文化的传承。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绿茶制作技艺(峨眉茶传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我对“离开了文化,茶就仅仅是一片叶子”这句话感受至深。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香氤氲的背后,是积淀千年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茶重要组成部分的川茶,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然而,一说起川茶,人们似乎又无法通过几张亮丽名片迅速聚焦,进而说明这片树叶有何标志、是何特点、韵味几番。

毫无疑问,川茶缺的不是品质,缺的是鲜明辨识度。如何提高川茶辨识度?我想,在擦亮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进一步讲好川茶文化故事,可能是关键点之一。

沿着这个思路,我不仅在日常制茶、售茶过程中更多关注茶文化挖掘提炼,而且利用外出交流的机会,多次前往浙江、安徽、福建、云南的茶园、茶厂走访调研,向当地制茶大师、茶叶企业负责人等学习请教,详细了解他们在品牌打造以及茶文化挖掘、整理、升华等方面探索的有益经验。

经过进一步思考梳理,我撰写了《关于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实现茶文化茶科技双向驱动的建议》,并向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

我在提案中呼吁,组织文化专家挖掘整理川茶故事和传说,通过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漫画等,介绍宣传川茶文化;建设一批茶文化博物馆,打造高规格川茶文化展示平台;整合商务、文旅等多方资源,组织全省茶企、茶商走出去,参加茶产业博览会,助力川茶出川。另外,我还建议支持建强川茶研究院,以科技赋能推动川茶品质再提升。

“身”入界别、“心”连群众。作为一名手工制茶人,我先后带徒8人,累计培训青年制茶师3000余人,为行业注入新生力量;坚持联农带农,向3个村、120余户茶农开展免费手工茶培训,带动上千人以茶增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时常与界别群众相聚王敏委员工作室,面对面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困所惑,积极利用政协履职平台为民发声;坚持文化润心,在委员工作室、非遗传习基地、茶园茶坊等地,定期开展茶文化专题讲座,讲述“东方树叶”的文化故事,分享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窗外绿柳映桃花,案前无酒品香茶。”我茶室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幅书法作品,书法家描绘的唯美意境,是喝茶人的向往,是制茶人的期许,亦是我作为政协委员找准履职切口、甄选建言主题的启思钥匙。接下来,我将继续围绕茶文化挖掘整理、手工制茶技艺传承、茶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入调研、积极建言,为川茶出川、川茶“出圈”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政协乐山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乐山市市中区天星路349号

备案号:蜀ICP备14027214号

扫一扫关注

乐山政协公众号